跳刀跳刀
世间事本没有什么非黑即白,今天就来说说“飞白”。
磁州窑黑釉有一个小小的门类,或者说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叫做“跳刀”。就像上一期说的“线条”装饰,“跳刀”装饰的器物,我想来想去,好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除了最常见的罐子,我们习惯称之为“跳刀罐”,其它器形的称呼,也就马马虎虎好了。既然上一期叫线条线条,这一期就叫跳刀跳刀吧。
日本人称这种跳刀为“飞白”。这和中国书法里的飞白未必是一个意思,它和龙泉的“飞青”大概差不多,都是指一种颜色和状态。
我们暂且不理会日本人的叫法,还是叫它跳刀。跳刀这种技法,从名称上就能体会一二。它是将器物置于转盘上,转动器物的同时,用竹刀飞快地在器身上点过,留下一圈又一圈的“白点点”。这种技法全靠匠人高超的用刀技巧,半分取巧不得。就好像乐队的鼓手,既要出手如风,又要保持稳定的节奏。
这事儿听上去很玄乎,事实的确也是如此。我们一度认为这种技艺失传已久。其实这是一个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的技巧,因为历史上审美的转变,而被大家抛弃。现在市面上能见到不少跳刀罐,外观上已经似模似样了。技艺不能说失传,只是暂时还达不到过去的水准。
跳刀纹饰美不美,大家心中应该都有自己的评价。我倒觉得,制作跳刀的过程,一定美如画。快速旋转的转盘,聚精会神的工匠,快速跳动的竹刀,四散纷飞的瓷土。就像随手拨弄的琴弦,却是一个个明快的音符。
黑釉在这里依旧沦为背景,不是重点照顾的对象。所以有些烧的颜色不正,呈灰色、褐色,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在器物旋转过程中用刀,所以它们的器形肯定都是圆润的。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罐子,也就是所谓的“跳刀罐”。跳刀主要出自当阳峪窑,算是他们绞胎之外的另一个独特产品。
最后再啰嗦一句,瓷器修胎时留下的跳刀痕,和这个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
- 上一篇: 云烟过眼 -- 萝卜瓶
- 下一篇: 长日香风细细吹--珐琅彩
清朝康熙时期瓷器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沉稳大气的器型,精美的绘瓷技法深受后朝乃至今天海内外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和认可。清朝中期以后,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瓷器的生产也深受影响,工艺水平一路下滑,直到清晚期随着...
雍正仿花梨木纹釉瓷桶我在《清宫顶级珍宝藏何处》一文中讲到,自圆明园初具规模起,宫中已陆续将所藏历代珍品捡精、尖、稀的移阵其内,但圆明园实在庞大,很多亭台殿阁尚需填设。此时,景德镇御窑就责无旁贷地担起此...
民国时期的瓷器,因为年份较近,曾一度被藏家所冷落,随着收藏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民国精品被藏家认可和追捧。这件粉彩仕女缸式笔洗,具有典型的民国瓷绘画风格,线条流畅,人物刻画生动有趣,器型工整,小中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