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据黄鹤楼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余楚民先生介绍: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成为千古绝唱。从此,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吸引了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来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黄鹤楼具有1700多年中华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蠃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历代屡毁屡建,1981年10月,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
武汉市政府为了把重建后的黄鹤楼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天下江山第一楼"。1984 年,余楚民先生作为特殊人才调入重建黄鹤楼办公室,负责其文化建设、当代名家书画作品收集、景区文化存设布局及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工作。
为了把黄鹤楼的文化精神完整地表现出来,余楚民先生与重建办公室同仁对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对黄鹤楼内怎样布置,楼外的一批辅助建筑,人文景观与黄鹤楼如何整体协调,才能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与相关部门专家共同研究、探讨。
1985年6月,重建后的黄鹤楼又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长江边上。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用艺术形式更好地展示黄鹤楼的气势;让濒临万里长江的黄鹤楼,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更好地展现黄鹤楼的文化精神。
黄鹤楼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诗人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白云阁坐落黄鹤楼以东,阁高41.7米,1992年1月竣工,阁名由史学家周谷成题写。
搁笔亭,于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千禧吉祥钟,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中国铸造的最大铜钟。
“鹅”碑亭,有清代流传下来在武昌蛇山黄鹄矶的一笔草成的“鹅”字刻石一方,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群,情不自禁写下此字。1986年,将依拓本重新制作的鹅字碑,并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
词诗碑廊,环绕景区鹅池四周,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亦有部分当代诗作)。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
黄鹤归来铜雕,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帽脚踏龟、蛇俯瞰人间。
九九归鹤图浮雕,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99只仙鹤呈现种种不同的舞姿,和谐分布在松、竹、海、灵芝、流水、岩石、云霞中。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余楚民先生四十多年来,用自已的美术理论、美术实践服务于黄鹤楼的文化建设;画鹤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笔下的黄鹤就在蓝天下幸福飞翔,与白云为伴,仿佛让人们听到阵阵的鸣叫声可以穿透苍穹,久久不能消失;他笔下的黄鹤不仅让“黄鹤楼传说”依旧勾起人们对历史的缅怀、对文化的热爱,同时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他用艺术的语言展现了黄鹤楼的文化精神。
余楚民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他是一位在绘画艺术上孜孜追求不断进取的画家。从黄鹤楼公园的一碑一亭,一字一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画家在艺术审美高度的朴素和真挚;看到了一位画家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创作技巧;看到了一位艺术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自己的艺术才华为黄鹤楼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 刘小浩)